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郑州市打造设计之都中长期规划(2023—2035年)》和《郑州市建设“设计河南”先行区行动方案(2023—202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3年11月29日
为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设计河南建设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和设计河南建设行动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豫政办〔2022〕82号),依据《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郑政〔2021〕12号)及相关规划,加快建设“设计河南”先行区,努力把郑州市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之都”,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
1.设计产业初具规模。经过多年发展,郑州市设计产业已初具规模和影响力,全市经营范围涉及设计产业的法人单位已超10000家,从业人员超10万人,基本形成以工业设计、文旅设计、建筑设计、乡村设计为主,其他创意设计为辅的设计产业体系,产值规模约为1000亿元。建成了一批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设计产业园区,其中,国家知识产权创意产业试点园区、郑州大信工业设计园区荣获“2021年度中国设计产业100强十佳设计园区”,郑州锦荣服装创意园和河南旗帜创意设计平台入选国家纺织服装创意设计示范园区(平台)。
2.重点领域优势明显。工业设计部分领域全球领先,商用客车、盾构装备等产品获得德国红点奖等国际大奖32项、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等国家级奖18项。文旅文创设计精品迭出,河南博物院打造的“失传的宝物”考古盲盒入选全国博物馆文创精品,“唐宫夜宴”“豫游记”出彩全国,小樱桃动漫、赏豫文化等文创企业蓬勃发展。建筑设计实力雄厚,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河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河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4家企业进入全国建筑设计百强,全省工程勘察设计咨询企业20强中郑州市占据65%。乡村设计成绩斐然,9项作品在“印迹乡村创意设计大赛”中获奖,“云上院子——有温度的山居美学民宿设计”获全国一等奖,“黄河民宿”“嵩山民宿”等成为全国乡村设计的顶流文化标符。
3.创新要素相较富集。全市拥有宇通集团、大信家居2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和59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工业设计从业人员超2000余人,兼具工业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数量全省领先。河南省工业设计研究院是全省唯一的省级工业设计研究院,是全国首批创新设计研究院。勘察设计行业拥有1位中国工程院院士、6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和14位河南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建有1个院士工作站、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专利6707项,专有技术1103项。全市52所普通高校开设设计类专业点202个,年培养设计类人才1.45万人。河南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中原工学院均设有设计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其中河南工业大学开设有全省唯一的工业设计博士、博士后研究方向。
4.发展氛围日益浓厚。郑州市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设计大赛、论坛、博览会等活动。通过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成功举办工业设计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题活动4届,河南工业大学2017年以来连续主办“中部设计论坛”5届,省包装技术协会1985年以来连续举办“河南之星”设计艺术大赛26届,河南博物院主办博物馆文创大赛9届,郑州市举办工艺美术大师评选活动8届。相继出台了系列支持工业设计、文旅设计、建筑设计、乡村设计等方面支持政策,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的企业,获评国家文化旅游精品的项目,获得建筑设计领域奖项的企业分别给予不同层次的财政奖励和支持,在全社会营造了激励设计产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二)面临形势
1.发展机遇。当前,郑州市打造“设计之都”具有众多机遇和有利条件。一是重大战略机遇。在中原城市群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支持下,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打造“设计河南”,要把郑州市作为“设计河南”先行区来打造,支持郑州市创建“设计之都”,为郑州市发展设计产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二是发展基础较好。郑州市已经发展成为经济总量上万亿、人口过千万的特大城市,区位交通便利,人力资源丰富,消费潜力巨大,为设计产业提升产品和服务创新、带动就业、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是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郑州市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等一批千亿级主导产业,制造业产业规模达到万亿级,文旅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建筑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为设计产业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社会经济新的增长点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必将带动设计产业实现快速发展。
2.面临挑战。当前,郑州市打造“设计之都”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不利因素。一是国际环境愈加复杂。受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地缘政治冲突以及逆全球化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等加速重构,社会资源配置、国际产业分工、世界竞争格局等正在发生一系列巨大变革。我国高端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部分高端设计软件和工具应用生态恶化,郑州市从国际引进高端设计人才和项目难度加大,制约了设计产业发展的国际合作空间。二是国内区域竞争愈发激烈。2008年以来,深圳、上海、北京、武汉四市相继被授予“设计之都”称号。这些城市集聚了全国50%以上的设计资源要素,形成了全国设计产业发展第一梯队。同时,重庆、天津、哈尔滨、烟台等市也正在积极创建国际“设计之都”,国内城市设计产业竞争态势日趋激烈,郑州市设计产业面临“标兵渐远、追兵渐近”的严峻考验。三是郑州市设计产业存在诸多短板。相较国内设计产业先进城市,郑州市设计产业整体规模不大,设计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专业设计平台和载体数量不足,设计产业发展缺乏顶层设计,专项配套政策不精准,设计产业生态不优等问题突出,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郑州市设计产业快速发展。综合研判,郑州市打造“设计之都”虽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但仍处于重要的发展机遇期。未来一个时期,抢抓发展机遇,加快汇聚设计创新要素,持续巩固提升特色领域优势,充分释放赋能产业动能,牢牢把握设计产业发展主动权,就能早日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之都”。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省及郑州市的重要讲话重要批示,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建设“十大河南”,树牢“三标意识”,紧紧围绕打造国际“设计之都”的战略定位,突出以设计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着力做强工业设计、做精文旅设计、做优建筑设计、做美乡村设计,加快形成“一廊两带多点”空间布局,大力提升设计创新策源力、设计主体竞争力、设计载体聚合力、数智融合赋能力、设计人才引育力、设计品牌影响力,努力把郑州市建设成为引领中部、辐射全国、链接全球的设计产业发展新高地,为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对标国际,理念先行。坚持以设计理念更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对标“设计之都”建设标准,紧跟国际设计产业发展前沿潮流,探索郑州市打造国际“设计之都”的新模式、新路径,形成具有郑州设计“国际范”的新元素、新向标、新风潮。
2.创新引领,数智赋能。坚持把创新作为设计产业发展的逻辑起点,加快引育一流设计人才,建设一流设计创新平台,优化设计产业创新生态,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设计产业领域的应用,加速释放数智赋能倍增效应,催生设计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设计产业跨越式发展。
3.突出特色,重点突破。坚持把彰显特色作为设计产业发展的生命线,聚焦工业设计、文旅设计、建筑设计和乡村设计四大主攻方向,发挥工业设计重点领域领先优势,提升文旅设计中原文明筑根塑魂作用,把工业设计和文旅设计打造成为国际“设计之都”的主支撑、主引擎。
4.场景融合,开放合作。坚持以“设计+”为引领,推动设计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建成一批“设计+”融合试点示范场景,加速设计产业对经济社会领域的渗透与赋能。深化与国内外先进地区设计产业的交流合作,塑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活动品牌,加快以郑州“设计之都”为核心的沿黄创意设计走廊建设,全力打造产业联动、品牌集聚、特色鲜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设计之都”。
(三)空间布局
优化郑州设计产业空间布局,着力形成“一廊两带多点”的空间布局新体系。
“一廊”:融入全省沿黄创意设计走廊建设,发挥郑州设计引领作用,打造沿黄创意设计走廊核心区,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之都”。
“两带”:以重点设计园区和企业为依托,重点打造郑州西三环、东三环两条创意设计产业带,打造一批“设计之都”载体新地标。
“多点”:鼓励各区县(市)根据设计产业和资源要素禀赋,因地制宜发展工业设计、文旅设计、建筑设计和乡村设计,形成多点支撑发展格局。
图 郑州市“一廊两带多点”空间布局示意图
(四)发展目标
1.近期目标
到2025年,以工业设计、文旅设计等为关键支撑,争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之都”。
产业规模持续提升。打造一批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本土龙头设计企业,引进30家国内外一流设计企业,培育一批优秀中小型设计企业,形成设计产业集群,设计产业收入突破3000亿元。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搭建一批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设计产业创新平台,研发设计投入占企业营收的比重明显提升。建成市级以上设计研究院5家,分别培育国家级、省级和市级设计中心10家、100家和300家。
集聚水平明显提升。设计产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建成沿黄创意设计走廊核心区,形成西三环、东三环两条创意设计产业带,建设若干设计公园、设计谷、设计楼宇,建成10家以上创意设计产业园,聚集一批优秀设计企业,形成“一廊两带多点”产业发展格局。
人才素质全面提升。推动一流设计学院建设,实施“十百千万”设计人才培育计划,引进和培育10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大师、100名具有国内影响力的高端设计人才,5000名优秀设计师,30000名青年设计人才,培育一批领军型和复合型设计人才,建成梯次设计人才队伍。
设计影响力大幅提升。每年举办5场以上设计行业活动,吸引5家以上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落户郑州。设计产业国内外交流合作更加深入和广泛,打造一批国际知名的设计品牌,设计企业开拓国际业务“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郑州“设计之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为全国知名的“设计之城”。
2.远景目标
到2035年,全市设计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级,涌现一批全球一流设计大师、头部企业和国际领先设计机构,建成一批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设计产业园,建设国家级创意设计产业基地,设计对各领域赋能作用得到融合渗透、充分发挥,全面建成设计产业繁荣、品牌卓越、氛围浓郁、美誉度高的一流国际“设计之都”。
三、发展方向
(一)做强工业设计
坚持把工业设计作为建设“设计之都”的重中之重,以建设全省先进制造产业核心区和国家先进制造业高地为目标,加快产业链条关键环节的设计创新植入,提升工业设计在先进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耦合中的渗透率,着力形成高能级工业设计体系,以工业设计拓展郑州产业新赛道,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1.电子信息设计。聚焦“补芯、引屏、固网、强端”,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态圈,加快发展集成电路设计,提高专用芯片封装测试及材料设计水平。推动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micro oled(微型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等项目与研发设计环节同步引进。发挥智能终端(手机)生产优势,配套提升研发设计能力,提高国产手机研发设计水平,促进国产手机加快向中高端转型。提高5g及先进计算、计算机终端研发设计水平,推进计算终端规模化国产替代。提高算力设施设计能力,建设中部算力高地。打造巩固交通、教育、税务、金融等优势领域软件研发设计优势,加快培育发展高端工业软件,推动三维几何建模引擎等研发设计软件核心技术攻关,促进特殊行业和领域的专用设计及仿真软件应用,加快软件产品相互兼容、嵌入调用,构建协同创新的产业生态。积极创建中国软件特色名城(园)。
2.汽车工业设计。顺应汽车产业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巩固大中型客车全球研发设计领先优势,依托郑州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建设,着力突破氢燃料电池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提高氢燃料电池系统、电堆、膜电极等设计水平,降低氢燃料电池推广应用成本。大力发展智能网联与无人驾驶客车,拓展智能网联氢能客车试点示范应用场景。依托整车乘用车企业和重大项目,着力提升新能源乘用车、专用车和零部件研发设计水平。鼓励传统汽车企业按照安全性、舒适性和轻量化发展方向,加快新车型研发与投放,重塑产品市场竞争力。
3.装备制造设计。坚持“新”“老”并举,提升高端装备与传统装备研发设计能力。巩固提升大型盾构、煤矿综采设备等领域核心配套系统及设备研发设计优势,加快提高轨道交通装备、高端桥梁装备、智能纺织装备、智能机器人及关键基础零部件研发设计水平,持续提升高端装备在制造业中的比重,着力打造更多“大国重器”。提高建筑机械、电力设备、金属制品、农业和食品机械、医疗康复装备、阀门、齿轮等传统装备智能化、成套化、绿色化研发设计水平,着力攻坚一批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短板和弱项,再造传统装备发展新优势,推动传统装备转型“新装备”、迈向中高端。
4.新型材料设计。聚焦高端超硬材料、铝基新材料、新型高温材料、绿色建材与装配式建筑,加快产业“研发设计+绿色生产+集成服务”全价值链提升。强化第三代半导体、高精密刀磨具等超硬材料研发设计迭代更新。加快航空航天、轻量化车体及军工用等铝基新材料产品研发与产业化进程,提高节能型、绿色型耐材研发设计水平,带动行业下游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提升新型墙材、隔热保温材料、装修装饰等绿色建材生产工艺与功能研发设计水平,推进装配式建筑“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赋能传统建材转型升级与建筑方式现代化变革。
5.食品工业设计。发挥郑州市作为食品工业大市和消费品“三品”战略示范城市的优势,推进米、面、肉、油、烟、饮料及乳制品等传统领域的品牌设计创新,深度挖掘传统食品文化传承基因,赋予传统食品现代、时尚、健康、营养、安全新内涵。持续推进高端精品类、时尚小众类、都市轻饮类、药食同源类等新型健康休闲食品研发创新,培育轻食、新茶饮等新品牌,强化产品包装、功能宣传、品牌策划,打造一批引领时尚新消费、新国潮的畅品与新品。推动预制菜新品研发设计与产业化,形成郑州食品工业新的快速增长点。
6.服装家居设计。实施郑州服装品牌价值回归工程,大力发展服装创意设计,加大服装品牌包装策划、整合提升力度,强化新型面料与辅料创新应用,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服装时尚新品,培育一批专注女装、童装、演出服装、职业装等细分领域的企业,拓展直播、新零售等新型销售模式,举办高水平的服装设计大赛,持续扩大郑州服装影响力,打造全国服装创意之城、时尚之都。强化智能家具、家电新品研发,提高全屋定制、全屋智能家居设计水平,加速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努力建成全国重要的智能家居研发设计与制造基地。
7.未来产业设计。以研发设计为引领,加快布局氢能与储能、类脑智能等未来产业新赛道。依托河南省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研究院,着力提高氢能储能装备等产品设计能力。强化量子通信应用产品以及核心装备的研发设计储备,加快量子信息相关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设计创新。依托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应用试验区,加快类脑智能机器人、智能假体等类脑智能领域研发设计与产业化。引导基础电信运营、信息服务、制造等企业加强研发设计合作,前瞻性开展基于6g网络的智能终端、电子元器件等未来网络产品研发设计,储备一批基于6g的虚拟现实产品设计方案。优化提升区块链创新应用平台设计,丰富应用场景,积极建设国家区块链发展先导区。
(二)做精文旅设计
坚持创新创意理念赋能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探索文旅设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大力发展文化创意设计、旅游景区设计、数字文旅设计和动漫数媒设计,努力把文旅文创培育成战略支柱型产业,将郑州建成中国历史文化全景式集中展示地、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和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
1.文化创意设计。实施郑州文化基因解码工程,挖掘、研究、阐释优质文化基因,构建全市文化基因库,形成可持续推动产业发展的文化内容矩阵。围绕“天地之中、华夏之源、功夫郑州”城市品牌,持续扩大《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黄帝千古情》等大型艺术原创精品影响力,力争再编排制作和实景演绎《河洛传奇》《楚河汉界》《黄河儿女》《杜甫·大河之子》等一批彰显郑州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大作、大戏、大剧、大片”。深度挖掘城市文化资源,围绕河南博物院、郑州博物馆、“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商代王城遗址公园等城市文化核心展示区,创造演绎一批文艺精品,打通城市历史文脉,打造全国重要的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高水平规划设计中华文明主题乐园,构建“博物馆群+大遗址公园”全景式中华文明集中展示体系,塑造“天地之中、华夏之源、功夫郑州”城市品牌,擦亮郑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创办“郑州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搭建文化创意产业的交流合作平台,全面展示郑州文化创意产业重大成果。
2.旅游景区设计。坚持文化、美学、安全的设计思想赋能景区能级提升,充分利用自然原生态元素和文化设计符号,加快实现文旅产业品牌化、特色化、融合化发展。依托“精品景区打造工程”,强化景区品牌设计,推动嵩山少林景区、黄帝故里景区、大伏羲山旅游区、黄河(郑州段)国家文化公园、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等提档升级,创建成为富有民族文化底蕴和国际化服务能力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提高文旅小镇、主题公园特色化设计水平,推动中牟箜篌城音乐小镇、新郑红枣文化小镇、巩义慈云小镇、登封天文小镇等成为特色精品旅游小镇。积极发展工业旅游设计,加快特色小镇文旅与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巩义竹林镇、回郭镇、中牟汽车产业园等建成特色产业名镇、名园;利用白鸽、郑煤机、郑州油化厂等工业历史遗迹,宇通客车、大信家居等企业的工业园区(厂区),设计开发工业旅游线路,创建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优化郑州、洛阳、开封旅游线路与人文景观设计,共同打造“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河南文旅新ip。
3.数字文旅设计。深化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文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大力发展数字文旅设计。探索发展文旅“元宇宙”,利用全息互动投影、环(球)幕、vr/ar/m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人机交互等技术,加快培育数字化文旅体验新场景,发展“元宇宙”概念的数字文创产品。提高云端展示演出设计制作能力,培育一批符合互联网规律特点,适合线上观演、传播、消费的原生云产品,培育发展云展览、云旅游、云演艺、云娱乐等新业态。鼓励文艺院团、文艺工作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丰富创意理念和表现手法,开展网络展演,促进戏曲、曲艺、民乐等传统艺术发展。引导文化文物单位、景区景点、主题公园、园区街区等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开展数字展馆、虚拟景区等线上旅游服务。
4.动漫数媒设计。推动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在动漫和短视频中的应用,催生新产品、新业态,拓展设计赋能产业发展新空间。引导文旅景区与约克动漫、小樱桃动漫、华视动漫等企业加强合作,结合景区文化和体验场景,开发创意新颖的动漫卡通产品、短视频、网络剧、直播、电子竞技、网络音乐等,提高景区体验度,扩大景区影响力。提高商业模式设计水平,促进动漫与文学、影视等内容形式交叉融合,扩大在教育、科普、广告等领域中的集成应用,衍生新的增长点。积极筹办中国(郑州)动漫文创大会暨创意设计大赛,用原创动漫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三)做优建筑设计
坚持以建筑设计重塑城市空间文明新形态,大力发展地标建筑、绿色建筑、智慧建筑、景观建筑和城市更新等设计,以凝固的建筑艺术彰显现代化设计之都建设新风貌。
1.地标建筑设计。把地标建筑设计作为建筑设计的核心与灵魂,结合新型城镇化推进,围绕新城、新区和城市功能组团建设,汇聚顶级建筑设计资源,培育一流建筑设计大师,提高地标建筑设计能力,在郑东新区、郑州航空港区等的主要街道、重要广场、滨水空间等重要区域,逐步设计建造一批具有国际范、中原韵的现代化“地标性”建筑群,赋能城市建筑价值创造与提升,打造郑州设计之都新形象。鼓励建筑设计企业积极竞标国内外地标建筑设计,支持驻郑高校参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建筑设计大赛,打造“城市地标建筑、郑州设计创造”新品牌。
2.绿色建筑设计。坚持节约能源、节约资源、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在建筑设计领域的推广与应用,打造城市建筑“绿肺”。结合郑州市本地自然条件、城市肌理、产业特征和地域风貌,提高住宅、商业、商务等建筑节能、节水、节地设计水平,优化城市管廊与基础设施设计,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材料、新型节能与绿色墙材、装配式建筑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提高建筑对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空间增绿的设计水平,开展零碳建筑设计试点示范,建设一批高效利用浅层地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余热资源的超低能耗建筑示范群,努力把郑州打造成为绿色生态建筑之城。
3.智慧建筑设计。以智慧建筑设计赋能郑州全国数字民生服务高地、数字治理高地、数字产业发展高地建设。提高建筑“5a”,即通讯自动化(ca),楼宇自动化(ba),办公自动化(oa),消防自动化(fa)和保安自动化(sa)设计水平,深化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依托郑州“城市大脑”中枢平台和基础平台,加快5g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部署,提高城市楼宇、公共空间、地下管网等“一张图”数字化管理水平,带动城市体检、城市安全、智慧市政、智慧消防、智慧工地、智慧社区以及城市综合管理等设计产业规模化发展。强化智能家具、智能家电、智能传感器、智能终端等数字产品在智慧建筑设计中的推广与应用,形成“智慧建筑设计—智慧产品应用—数字产品制造”的产业良性互动发展生态。
4.景观建筑设计。以景观建筑设计赋能城市商业、文化和生态价值的提升,创造现代化都市新的诗意栖居地。巩固和扩大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成果,优化与提高城市生态廊道、主要道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和公园绿地设计水平,加快发展城市广场、居住社区、城市公园等景观建筑设计,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符合本地文化气质的园林景观建筑。以商业街区、旧城改造为重点,结合现代建筑时尚潮流,充分运用传统造园手法、中原地域色彩、商都文化符号等,大力发展“新中式”建筑景观设计,进一步优化城市景观布局。以深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突破,优化提升沿黄滩地、湿地公园、滨水绿地、旅游风景区等景观建筑设计,提高郑州景观建筑生态价值创造力。
5.城市更新设计。以城市更新设计赋能城市传统精神价值回归与现代新城、新区的和谐共生,打造高品质城市舒适生活空间。以市内5区等旧城改造更新为带动,加快培育发展旧城更新设计产业,提高老城区园林绿化、城市公共艺术和公共设施设计质量,完善供水、供电、污水处理、地下管廊等基础设施设计,在根植老旧城区历史文化基因中,融入现代化时尚元素,增加社区公园、游园(口袋公园),提高建筑与街区颜值,设计一批网红“打卡地”、赏心悦目“微景观”,让老建筑、旧街区“活起来”“靓起来”,演变成为既有文化韵味而又功能实用、环境美观、安全韧性、绿色智慧的“新建筑”“新街区”。
(四)做美乡村设计
引导和激励设计资源下基层、进乡村,通过设计赋能和美乡村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1.和美乡村设计。以省“十县百镇千村”和美乡村建设为抓手,加快提升和美乡村设计水平,结合区县(市)文化特色和区域经济社会功能,对县域、城镇、村庄进行全景式规划设计,结合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村镇产业及交通、水利等现状,强化乡村环境整治、设施改造、乡风塑造总体设计,精心打造一批具有中原特色的乡村田园经济综合体,重点在伏羲山、嵩山、始祖山、大熊山、黄河沿线等山水田园区域,培育一批精品特色民宿。加强对郑州传统古村落风貌、优秀文化传承、特色历史建筑的发掘、保护与改造,打造留住“乡愁乡韵”、各具特色的和美乡村。形成沿郑云高速、郑少高速、连霍高速、绕城高速、沿黄旅游通道、城市环路等15—20个和美乡村旅游带和沿黄、伏羲山、嵩山、长寿山、南水北调蓄水库等15个和美乡村组团,建成200个左右宜游、宜居、宜业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2.文旅乡村设计。依托郑州黄河文化旅游带、环嵩山文化旅游带的乡村特色资源,积极对接国内知名文旅企业,以文旅乡村设计重构乡村价值链、产业链、生态链,推进农业农村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创意民宿、亲子游园、房车越野营地、健康养老等产业,打造郑州近郊乡村游憩地。积极发掘和利用古镇、古村、古街、古建筑等资源,强化古村落创意设计,努力将古荥镇、海上桥村、裴李岗村、九堡村等乡村,建设成为红色游、访古游、考古游等特色主题文化村镇。充分挖掘乡村文化,依托开展“老家礼物”“一村一礼”等创意设计活动,塑造郑州文旅乡村旅游品牌和文化ip体系,到2035年,建成20个精品文旅村,打造10个乡村文旅品牌。
3.农业品牌设计。提升郑州都市休闲农业设计与品牌塑造水平,对标“美豫名品”标准,推动中牟西瓜、黄河鲤鱼、荥阳柿子、新郑红枣、新密金银花等成为豫产名品、区域品牌,变农产品优势为品牌优势,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深入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加强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培育发展,打造登封芥菜、新郑莲藕、花园口红薯、樱桃沟樱桃、小相菊花、河阴石榴、中牟大白蒜、荥阳柿子一批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牌,促进农业增产、农民致富。培育农业合作组织品牌,加快形成一批产品优、信誉好、带动性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合作社品牌、家庭农场品牌、农业领军企业品牌和新型农业服务品牌。到2035年,打造20个具有地域特色、叫响美丽乡村的郑州农业品牌。
四、重点任务
(一)提升设计创新策源力
1.构建设计创新平台体系。聚焦工业设计、文旅设计、建筑设计、乡村设计等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一批特色设计创新平台,推进国家级、省级设计院及设计中心升级扩容,提升市场化、规模化、品牌化、平台化运营水平,强化设计产业发展支撑能力。加快构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工业设计中心梯次培育体系,支持创建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提升省级工业设计中心水平,重点推进以河南省工业设计研究院为代表的工业设计研究院建设,启动郑州市工业设计中心的认定工作,围绕郑州“1566”产业体系建成一批标志性工业设计平台,鼓励建设面向特色产业集群的共性技术研发和设计平台,支持参与制定相关设计领域的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鼓励高校发挥国际交流优势,加强国际合作。吸引国际国内设计创新平台在郑州设立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鼓励大型企业在郑州建立设计研究院,支持企业与在郑省级工业设计研究机构共建设计研究院,引导县(市)企业在郑州建立研发设计平台。
2.推进设计创新资源整合。围绕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集群,支持高等院校、设计院、设计中心和龙头企业创建设计联盟,整合政府、高校、园区、企业等设计资源,创新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推动人才、信息、设备、空间等设计资源的有机组合和高度融合,鼓励联合承接设计项目。构建分布式设计资源共享网络,支持设计院、设计中心、龙头企业与国内外设计创新平台联合建设人机工程实验室、色彩材料工艺(cmf)实验室、用户体验实验室、逆向工程实验室、仿真验证实验室等工程实验平台,协同开展设计理论、设计方法、设计标准、设计规范、设计验证等基础研究,支持平台面向社会开放科研设施和测试平台。完善设计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全市统筹的郑州设计之都公共服务平台,鼓励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符合创意设计特点的技术支撑服务平台,整合行业资源提供设计工具、设计标准、检验检测、知识产权、人才实训等公共服务,建成一批设计中试基地。
3.强化设计平台深度赋能。围绕产业升级、城市建设、文旅融合、乡村提质等领域,开发“设计+制造”“设计+城市”“设计+文化”“设计+乡村”等“设计+”场景,动态发布场景清单,为设计创新平台提供成果转化和深度赋能机会。开展“1+1+10+50”设计平台赋能行动,即以1个工业设计平台对接1个优势产业集群、带动10家企业、开发50个新产品,推进设计平台与制造企业深度融合,鼓励设计平台创新合作模式,延伸参与企业全流程协同创新,加快设计成果转化。开展“设计进百园链万企”活动,依托省级开发区、产业集群、产业园区等举办设计供需对接活动,引导各类设计创新平台为企业提供个性化设计方案,支持企业购买设计服务,加快产品迭代和品牌升级。
专栏1:设计能力提升工程 |
1.设计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力争到2035年,建成国家级设计中心10家、省级100家、市级300家,市级以上设计研究院5家,围绕4个重点领域各建设1个设计创新联盟,初步形成多层级设计创新平台体系。 2.设计平台赋能行动。聚焦电子信息、汽车、食品、服装、家居等重点产业领域,利用“揭榜挂帅”机制,首批遴选5家设计平台对接5个优势产业集群作为试点,提升设计平台赋能企业创新发展能力,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形成示范带动作用。 3.“设计进百园链万企”活动。每年组织设计平台和设计企业进园区,举办设计对接会、培训班等,讲解设计理念,开展设计服务,做到省级以上开发区全覆盖。 |
(二)提升设计主体竞争力
1.加强设计企业梯次培育。培育设计领军企业,鼓励优秀设计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强强联合等方式做大做强做精,鼓励设计企业通过整合设计资源向整体设计j9九游平台的解决方案和服务提供商转型,支持设计企业打通“设计研发+加工制造+供应链管理+营销渠道建设”全产业链,加快向“整合设计+品牌孵化”设计生态平台转型,引导领军企业对标国内外头部企业,重塑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优化创新流程,提升设计能级。引导中小设计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支持中小设计企业结合郑州特色优势产业,深耕细分行业、细分领域,提升设计水平和专业服务能力,鼓励企业从外观功能设计向研发设计、工艺流程设计、商业模式设计、服务模式设计等高端环节延伸,支持企业以订单式、契约式、股权式等多种形式提供多元化设计服务。开展设计产业“双创”活动,支持有条件的创新型企业分离设计机构,对外开展设计业务,支持知名设计师、高校设计专业教师、设计类大学生等独立或柔性创业,支持设计师工作室、工作坊等加快企业化转型,在房租补贴、税费减免、空间支持、金融扶持、公共服务等方面切实减轻设计企业创业成本。
2.培育优势设计品牌。突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创建,聚焦优势领域培育设计品牌,以设计创新促进老字号品牌复兴和新兴品牌培育,打造细分领域优秀设计首发地、设计新业态新模式策源地、新品类新品牌孵化地。支持豫博文创、唐宫文创、豫游记、华冠文创等设计品牌延伸文创产业链,鼓励建业、银基、天一文化等企业把中原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培育具有郑州地方特色的设计领军品牌,促进设计品牌与国潮消费、电商直播等联动发展,打造郑州设计品牌矩阵。实施原创设计品牌孵化行动,支持设计企业打造自主品牌,建设一批原创品牌孵化基地。开展设计引领型企业和设计驱动型品牌评选活动,发掘推广“郑州设计之都100+”优秀成果,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引领周边地市设计能力协同发展。力争到2035年,郑州设计品牌影响力达到国内领先、世界一流水平。
专栏2:设计主体培育工程 |
1.设计企业梯次培育。每年重点培育1个设计领军企业、5个设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郑州设计企业梯队,打造世界级设计企业集聚区。 2.设计引领型企业和设计驱动型品牌评选活动。每年评选10大设计引领型企业、10大设计驱动型品牌,加大对获奖企业和品牌的宣传力度,营造尊重原创设计的氛围,形成引领效应。 3.“郑州设计之都100+”优秀成果推广活动。滚动开展“郑州设计之都100+”优秀成果推广活动,每年推选10个以上优秀成果,开展案例研究,放大示范效应,普及设计理念,将郑州打造成为高水平设计成果和行业标准的输出地。 |
(三)提升设计载体聚合力
1.加快推进设计之都建设。以创建世界知名设计之都为目标,对标设计之都创建标准,依托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探索“政府主导、平台支撑、企业参与、公众融入、开放合作”的设计之都建设模式,打造彰显国际元素、中原气质、郑州特色的设计之都,在全球创意城市网络中展现郑州品牌,扩大郑州影响。突出理念先行、规划先行、政策先行、行动先行,依托“一廊两带多点”构筑一批“设计河南”先行区新空间,构建多层次设计平台、多元化设计主体、全要素设计载体、全链条设计生态,形成领先的设计理念、设计文化、设计产业、设计生态,高效建成“设计河南”先行区。
2.建设沿黄创意设计走廊核心区。发挥郑州沿黄创意设计走廊核心区优势,重点培育郑州高新区、龙子湖两大环高校设计生态圈,带动形成西三环、东三环两大创意设计产业带,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业态高端、功能集成”的设计园区、创意街区、设计小镇等,支持创建省级创意设计产业基地。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突出优势产业绿色化发展和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打造一批低碳产业集群、黄河文旅地标、美丽乡村典范。依托郑州优势产业集群深化设计与产业融合,重点支持郑州航空港区智能终端、郑州高新区智能传感器、金水区信息安全、巩义市铝精深加工、新郑绿色食品、中牟县文化创意等产业集群打造创意设计中心。依托“1+8”郑州都市圈,聚合沿黄创意设计走廊城市群优势,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设计走廊。
3.培育高品质专业设计园区。依托“一廊两带”高水平打造设计园区。提升河南省大学科技园(东区)、芝麻街1958双创园、二砂文化创意设计园、欧丽文创园、国家知识产权创意产业试点园区等发展能级。支持依托工业遗址、旧厂房、空置楼宇、传统商业体等建设“设计工场”“创意工坊”等创意设计孵化器。探索“博物馆群+文创集群”融合发展模式,围绕河南博物院、郑州博物馆、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大河村遗址博物馆、郑国车马坑遗址博物馆等文博资源,形成一批标志性文化创意集聚区,同步一体规划建设设计博物馆、设计公园。支持各区县(市)依托优势产业建成一批专业设计园区(基地)。
专栏3:设计园区建设工程 |
1.创意设计产业基地创建。大力开展市级创意设计产业基地创建工作,到2035年,力争创建10家以上创意设计产业示范基地,带动全市创意设计产业发展。 2.专业设计园区培育。到2035年,重点培育10个工业设计园区、10个文化创意园区、10个创意设计孵化器。 |
(四)提升数智融合赋能力
1.提升设计产业数字化水平。突出数字赋能设计产业发展,支持设计企业“上云用数赋智”,重点推进文旅文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铝加工制品、汽车及零部件等行业开展数字化转型“体检”,打通“痛点”“堵点”和“淤点”。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元宇宙、物联网、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新技术在设计、制造业、文旅文创、建筑业等领域的广泛运用,促进cad/cae/cam(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工程、计算机辅助制造)、bim(建筑信息模型)软件等设计软件推广应用。支持建立设计数据库,鼓励工业设计中心和特色设计企业建立行业数据库,重点推进cmf(色彩/材料/工艺)数据库、传统文化设计要素数据库等设计资源平台建设,支持设计类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建立开源设计社区。
2.推动数字设计平台建设。促进数字技术与设计产业深度融合,支持设计院、设计中心和龙头企业搭建行业级数字设计平台,推进优势集群打造综合性数字设计平台、优势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运用平台汇聚产业链数据资源,促进上中下游企业设计、制造、服务高效协同。鼓励郑州市的设计平台、设计企业与郑州数据交易中心、知名消费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平台及数据分析企业合作,对接数据资源,提高数字设计水平。引导设计企业依托数字平台探索数据驱动的设计模式,大力发展众创设计、众包设计、用户参与设计、云设计、网络协同设计等新设计模式,提升协同设计和价值共创能力,打造引领全省、辐射全国的数字化协同设计生态高地。
3.积极发展设计软件。鼓励优势软件企业研发功能先进的软硬件适配工具,搭建符合郑州优势产业发展需要的设计工具体系,加快特色软件产品研发进度,加大3d建模引擎、图形图像引擎等关键技术研发力度,引导优势软件企业云化、saas(软件即服务)化、低代码化转型,支持平台型软件企业开放核心工具、算法。推进仿真软件运用,为设计产品原型验证及所需配套服务提供支撑,缩短产品设计周期,降低开发生产成本。打造特色软件名城,用好支持软件产业发展的财政奖补资金,重点扶持河南科技园、金水科教园、河南省软件园、郑州高新区it产业园、河南省大学科技园、国家863中部软件园等建设。
专栏4:设计产业数智赋能工程 |
1.设计数据库建设。力争到2035年,建成中原文化基因数据库、传统色彩数据库、智能制造设计数据库、绿色制造设计数据库等一批设计数据库。 2.数字设计平台建设。力争到2035年,重点引进或与标杆企业共建工业互联网平台5-8家,联合打造10个以上数字设计平台,建成30个以上“设计+”融合发展示范项目。 |
(五)提升设计人才引育力
1.引育高端设计人才。发挥河南省(中原科技城)人才创新创业试验区引领作用,开展设计领域招才引智专项行动,面向全球引进高端设计人才,鼓励优秀设计人才来郑创新创业,重点实施豫籍设计人才回归工程,促进在外豫籍设计人才在郑州创业就业。实施优秀设计师培育计划与新锐设计师成长计划,组织开展市级优秀设计师、新锐设计师和设计产业推动人物等评选活动,支持优秀设计师参选国家级设计大师,积极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大师。引导企业设立首席设计师,探索建立创意设计特派员制度,帮助中小企业通过创意设计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品牌竞争力。充分利用郑州的融媒体平台加大设计优秀成果、优秀人物宣传推广力度,对获得国内外重要设计奖项的机构和个人给予奖励。
2.提升设计人才创新能力。加强设计学科与交叉学科建设,打造一批综合设计学院、工业设计学院、特色设计学院,建设一流设计专业、创立一流设计学科。支持在郑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推动头部企业与驻郑高校联合实施设计人才“创新实验班”计划,培育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水平设计人才。加强设计实训基地建设,鼓励国家级和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研究院以及各类创意设计园区建设设计实训基地,支持相关企业和行业组织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设计培训基地,提供优质培训服务。举办设计师高级研修班,开展具有行业特点的创意设计培训,滚动组织企业家、科研人员、设计师专题培训活动,支持河南省工业设计研究院面向社会开展设计人才培训,分层次推进设计人才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
3.健全人才激励政策。深度对接国家和省级人才计划,健全薪酬福利、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制度,将符合条件的设计人才纳入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范围,落实“郑聚英才计划”相关政策。创新设计人才成长激励机制,开展设计人才专业职称评审及等级认定工作,将工业设计、创意设计等纳入职称评定评审体系,畅通设计专业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加大高校、职业院校设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支持力度,加强毕业生在郑创业、生活、住房等方面政策保障。
专栏5:设计人才引育工程 |
1.设计人才引育计划。到2035年,引进培育10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大师、100名具有国内影响力的高端设计人才,5000名优秀设计师,30000名青年设计人才。 2.设计实训基地建设。依托高校设计学院、国家级设计中心、设计园区等,到2035年,重点建设10个设计实训基地。 |
(六)提升设计品牌影响力
1.打造“设计郑州”活动品牌。聚力打造“一周一赛一奖一会”等设计品牌活动,举办郑州工业设计大赛,设立政府专项奖,创办国际文创博览会,定期组织中国(郑州)设计双年展,开展“郑州设计周”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市)、行业组织、头部企业举办行业设计赛事、成果展等特色活动,举办各类设计展示交流活动。持续提升中国(郑州)黄河文化月、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等节会品牌影响力,持续办好中国(郑州)世界传感器大会、中国(郑州)承接产业转移大会(工业设计专场)、中国中部设计论坛等活动,承办世界金刚石大会、中部(郑州)智能装备制造业博览会,创办“设计河南”(郑州)智能汽车设计大奖赛、食品创新设计大赛、“数字郑州”创意设计展,扩大“设计郑州”活动品牌影响力。
2.深化设计产业交流合作。强化国际交流合作,重点支持与世界设计强国及“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支持国际知名设计博物馆和国内知名设计园区在郑州建馆建园,鼓励跨国企业在郑州设立设计中心,引进国际一流设计师在郑设立工作室,支持郑州企业建立境外研发设计中心,选派优秀设计师出国培训交流,支持郑州企业与国际设计机构联合竞标国际重大设计项目。深化区域合作,围绕“1+8”郑州都市圈协同发展,深化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设计交流,绘制设计产业图谱,设立招商专班,鼓励国内一流设计企业、科研院所、大型企业集团在郑设立研发设计机构。链接高端平台,支持郑州设计平台和企业参加全球文化创意时尚产业大会、世界工业设计大会、上海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合作与发展国际会议、全球数字文创产业发展大会、深圳国际工业设计大展等,链接国际、国内设计创新资源。
专栏6:设计品牌提升工程 |
1.设计品牌矩阵建设。突出“一周一赛一奖一会”活动品牌建设,力争到2035年,郑州设计周、中部设计论坛等活动具备全国影响力,“设计郑州”品牌矩阵初步建成。 2.设计开放合作平台建设。到2035年,国内国际知名设计机构在郑建馆建园超过10家,率先在“一带一路”沿途国家和地区建立分支机构超过10家,具备参与国际重大项目设计竞标的能力。 |
五、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推动
成立以由市工信局牵头,市直有关部门和区县(市)参与的工作专班,对标设计之都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任务分解,强化创建工作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推进。设立设计之都创建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为委员,定期举办工作会议,为设计之都创建工作提供智力支撑。建立设计产业信息交流及年度统计机制,做好设计产业动态统计、监测和分析研判。建立阶段性成果考核与评价机制,落实项目实施跟踪和督导。
(二)健全支持政策
研究制定支持设计产业高质量中长期发展相关政策,统筹各部门专项资金,对实施的设计重点工程予以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市)出台相应配套政策支持设计产业发展。持续引导金融机构为设计企业提供综合金融产品和特色金融服务。鼓励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基金和社会资本投资设计创新主体。提升设计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能力,推进设计项目招投标制度改革,落实设计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支持设计企业积极参与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的设计,为设计之都创建工作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三)突出项目支撑
树牢“项目为王”理念,依靠一批重大项目推动设计产业突破发展、设计生态加速构建。重点推进工业设计研究院、工业设计中心、设计公共服务平台、中试基地等创新平台建设,谋划建设一批设计小镇、设计园区、创意街区等,布局建设一批设计博物馆、设计公园,创建设计品牌活动,强化郑州“设计之都”的创新设计成果展示,推动郑州设计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禁止建设单位设置与业务能力无关的企业规模门槛、业绩门槛以及企业限制竞争条件。做好年度重点项目梳理,争取进入省“三个一批”项目库,抓好项目责任落实,强化部门协调,按计划要求做好项目推进。
(四)优化产业生态
以人员、材料、设备、环境等设计实体要素和工艺、软件、信息、金融等虚拟要素需求,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要素链、制度链五链耦合的设计产业生态系统。发挥各类新闻媒体优势,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一周一赛一奖一会”品牌宣传活动,组织郑州“设计之都”创建主题、形象标识等设计海选工作,引导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关注、支持、参与郑州“设计之都”申报与建设,营造郑州设计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为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设计河南建设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和设计河南建设行动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豫政办〔2022〕82号)精神,加快建设“设计河南”先行区,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及郑州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强化“三标”意识,围绕建设“设计河南”先行区,突出工业设计、文旅设计、建筑设计、乡村设计四大主攻方向,推进壮大设计主体、建设平台载体、推进设计创新、强化数智融合、引育设计人才、营造设计生态六大重点任务,实施组织领导、政策支持和氛围营造三项保障措施,形成设计产业发展路径,推动设计在经济社会的全渗透、高赋能,全面提高“设计郑州”建设水平,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作出强有力的贡献。
(二)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5年,建成“设计河南”先行区,全国设计产业新高地。
1.产业规模持续提升。加快推进设计产业发展,形成一批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本土龙头设计企业,引进30家国内外一流设计企业,培育一批优秀中小型设计企业,到2025年设计产业收入突破3000亿元。
2.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推进设计产业专业化、集约化、国际化、品牌化,促进设计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催生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模式。到2025年,建成市级以上设计研究院5家,国家级设计中心10家、省级100家、市级300家。
3.集聚水平明显提升。设计产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融入全省沿黄创意设计走廊建设,打造沿黄创意设计走廊核心区,建成“设计河南”先行区;打造西三环、东三环两条创意设计产业带,建设若干设计公园、设计谷、设计楼宇,建成10家以上设计创意产业园;鼓励各区县(市)因地制宜发展工业设计、文旅设计、建筑设计和乡村设计,形成“一廊两带多点”发展格局。
4.人才素质全面提升。推动一流设计学院建设,实施“十百千万”设计人才培育计划,引进培育10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大师、100名具有国内影响力的高端设计人才,5000名优秀设计师,30000名青年设计人才,培育一批领军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建立梯次设计人才队伍。
5.设计影响力加快提升。打造“设计郑州”品牌,每年举办5场以上设计行业活动;持续推进国内外设计交流与合作,吸引5家以上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落户郑州,支持设计企业开拓国际业务,布局设计服务外包市场。
二、主攻方向
(一)以工业设计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以建设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梳理工业设计门类清单,加快产业链条关键环节的设计创新植入,开展设计应用研究和设计创新实践,推动工业设计贯穿产品生命周期和企业运营管理全过程,提高企业设计创新能力,赋能“1566”产业体系。专注产品的外观、结构、功能等设计层次,在电子信息(传感器)、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装备等产业开发多样化新产品,提升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功能、包装和品牌等设计水平,在现代食品(含烟草)、服装家居等消费品行业,强化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融合,设计和研发具有文化内涵和实用价值的新产品,提高个性化定制水平和品牌附加值。提升结构、功能、性能等设计水准,在新材料、耐材建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铝加工等产业加快创新创造,提高产品品质,增加品种供给,提升市场占有率。加强关键核心环节创意设计和系统集成能力,在工业软件、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量子信息、区块链等产业,设计和开发智能化、网络化、便利化产品,加快产品迭代升级,延伸j9九游平台的服务支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2025年,工业设计产业规模力争达到1400亿元,推动大中型企业全部建立设计中心或设计室。(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
(二)以文旅设计促进文旅文创融合发展
围绕打造“天地之中、华夏之源、功夫郑州”城市品牌,高标准规划设计“博物馆群+大遗址公园”体系,开发数字文旅产品,塑造设计品牌,加速推进设计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提升和推出《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河洛传奇》《楚河汉界》、豫剧《黄河儿女》《杜甫·大河之子》等多部大型艺术原创精品,邀请顶级创意团队打造穿越5000年的沉浸式体验“中华文明主题乐园”,彰显郑州文化影响力。聚焦少林禅武医学核心内涵,持续推进少林功夫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世界级“少林功夫”品牌。将创意设计融入旅游景区、公共空间、公共设施,高标准推进黄河博物馆、商代都城遗址、大河村等一批博物馆、考古旅游遗址博物馆和遗址公园建设,打造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依托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开发弘扬民族文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游戏和动漫产品,培育小樱桃动漫、西吉动漫、约克动漫等一批企业。深度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打造“豫游记”等一批“郑州设计”文创品牌,培育赏豫文化、梦祥银等一批文创企业。开发白鸽、郑煤机、大信家居、宇通客车等工业历史遗迹和现有园区(厂区),发展工业旅游。探索文旅“元宇宙”,推进全息互动投影、环(球)幕、vr/ar/m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扩展现实、人机交互技术的创新运用,加快培育数字化文旅体验新场景。鼓励软件开发商、网络运营商、内容提供商等各类企业开发网络视听、网络娱乐、电子竞技、线上演播以及“沙盒”“小剧场”等沉浸式新业态,打造数字文化产业创新高地。到2025年,文旅设计产业规模力争达到600亿元,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排头兵和主力军。(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商务局、市工信局)
(三)以建筑设计激发城市内在活力
引导设计企业更新设计理念,深入挖掘和利用郑州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增强历史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体现和表达,以创新设计打造生产、生活、生态相互融合的城市空间;持续提升绿色低碳城市规划水平,加快数字技术和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应用,促进城市有机更新,新旧建筑自然和谐共融,塑造城市特色建筑风貌。充分发挥“城市大脑”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建设智慧城市、低碳城市、宜居城市。聚焦郑东新区、郑州航空港区,建设现代化的“地标性”建筑群,提升郑州国际化城市形象。聚焦金水区、二七区、中原区、惠济区、管城回族区,强化城市更新和旧城区规划,提高园林绿化、城市公共艺术和公共设施设计质量,完善供水、供电、污水处理、城市地下管廊等城市基础设施,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改善社区环境。加强人民公园、紫荆山公园等城市老综合公园的更新改造,强化城市公园绿地造园艺术设计,强化公园城市理念及应用,打造服务性强、景观优美的城市公共空间。加强金水河、东风渠、龙子湖等城市河道和湖泊综合治理,强化滨水景观设计,打造集防洪防涝、治污截污、休闲景观于一体的城市生态水系。到2025年,实现建筑勘察设计行业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绿色、智能、数字化设计水平显著提高。(责任单位:市资源规划局、市城建局、市园林局、市城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水利局)
(四)以乡村设计促进农业农村提质增效
聚焦六县(市)、上街区及城市周边乡村,实施“和美乡村精品村”建设工程,鼓励规划设计机构参与乡村整体规划设计和建设,开展村容维护、厕所改造等环境整治,改善道路、桥梁、引水、供电、通信等生活设施,建设集农耕体验、田园观光、乡土文化于一体的农业休闲园(区),开发健康养老、乡村旅游、休闲体验、研学旅行、直播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全面支撑和带动乡村振兴。挖掘历史文化遗迹,打造登封告成镇、新郑裴李岗村、巩义双槐树村等一批考古旅游村镇。利用明清古建筑修复,弘扬传统文化,推动登封杨家门村、杨林村、安沟村等中国传统村落成为古建筑旅游村镇。提升嵩山、长寿山、伏羲山等地区民宿创意设计水平,发展特色精品民宿,重点支持登封禅心居、新密栖地55号、巩义天河龙湾等创建等级民宿;支持新密神仙洞打造旅游民宿村及荥阳黄河夕上、巩义逍遥谷二期等民宿集群项目建设运营。提高农产品设计水平,加快农产品品质提升、加工增值和品牌打造,提高农产品及加工产品个性化、高端化、品质化。充分发挥“设计”与“创意”的作用,重构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到2025年,建设100个和美乡村精品村、培育省级农业品牌100个,创建2个省级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9个全国乡村旅游首选地,45个特色生态乡村旅游体验地。(责任单位:市农委、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发展改革委)
三、重点任务
(一)壮大设计主体
1.培引一流设计机构。加快培育工业设计、文旅设计、建筑设计、乡村设计头部企业。推动宇通集团、大信家居、河南工业大学等企业和高等院校分离设计机构,承接设计外包业务,形成一批工业设计能力强、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设计创新主体。多方面发挥高校工业设计资源优势,培育高校工业设计中心、高校工业设计研究院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鼓励龙头企业推行全过程工程咨询和以设计为主导的工程总承包,通过并购重组、联合经营、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积极开拓市场,提高在国内外的竞争力。发挥郑州地缘及中心城市优势,吸引国际知名设计企业、全球工程设计100强、全国设计服务业500强等国际国内一流设计企业、设计团队来郑州建设分部,鼓励跨国企业、品牌企业在郑设立设计中心、研发中心、管理中心。到2025年,培育引进30家国内外一流设计企业。(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城建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商务局)
2.培育中小设计企业。加大中小设计企业培育力度,支持中小设计企业深耕细分行业领域,做专做精产品和服务,提高品牌美誉度、产品附加值和专业服务能力。依托郑州市历史文化资源和农业农村市场,大力培育一批文旅设计、乡村设计新主体。支持高水平设计人员设立独立工作室,与工业企业、互联网企业、建筑企业和文化旅游企业合作,提升设计水平,打造设计品牌。为中小微设计企业提供房租补贴、空间支持、金融扶持、公共服务等方面支持。(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城建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发展改革委)
(二)建设平台载体
1.建设设计创新平台。鼓励宇通集团、中铁装备、汉威科技等企业建立设计研究院;支持河南省工业设计研究院争创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持续推进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培育、开展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培育工作。在建筑设计、文旅设计等领域建设一批特色设计创新平台、协会或联盟。到2025年,力争创建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0家、省级100家,建成市级以上工业设计研究院5家,培育市级工业设计中心300家。(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城建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
2.建设公共服务平台。针对设计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建立相应的研发机构和中试基地等配套协作平台,提供市场研究、创意设计、模型加工、模具制造、产品结构、产品试制、工艺生产等方面服务。顺应网络化发展趋势,建立线上线下成果展示、信息交流、技术支撑、人才培训、市场交易、知识产权等方面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设计类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面向中小企业建立开放共享设计基础数据资源库,实现企业与公共服务平台无缝对接,助力企业降本增效。(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城建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发展改革委)
3.建设设计园区。支持郑州高新区建设设计小镇,依托大学科技园(东区)、芝麻街1958双创园、二砂文化创意设计园、欧丽文创园等专业设计园区,打造西三环创意设计产业带;支持中原科技城围绕软件设计、郑州经开区围绕装备设计和汽车设计、郑州航空港区围绕智能终端设计建设一批设计园区,打造东三环创意设计产业带;结合小微企业园建设,建设若干设计公园、设计谷、设计楼宇,形成“两带多点”产业发展格局;到2025年,建成10家以上设计创意产业园,聚集1000家左右设计企业,建成工业设计、工业软件、建筑设计、文创设计等产业集群。聘请专业团队运营设计园区,开展规划咨询、招商引资、运营管理等系统化服务,打造品牌效应。(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城建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郑州高新区管委会)
(三)推进设计创新
1.夯实设计研发基础。鼓励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提升设计创新的软硬条件,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在设计产业领域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试点。开展产学研活动,鼓励专业设计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等合作开展设计消费行为学、人机工程学等领域的量化分析研究,促进研究成果应用。鼓励设计团体和个人积极申报专利和著作权登记。鼓励社会团体、产业联盟、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基于设计创新和专利制定团体标准、企业标准,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
2.促进设计创新应用。在工业设计、文旅设计、建筑设计、乡村设计等领域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的设计项目;鼓励企业应用各类设计技术和设计成果,开展设计服务外包,扩大设计服务市场。(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城建局、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
(四)强化数智融合
1.推动设计产业数字化。加快数字化业务创新、技术服务创新、管理模式创新,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ar/vr/mr(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混合现实)、数字孪生等技术在制造业、建筑业、文旅文创等行业的深度应用,加大3d建模引擎、图形图像引擎等关键技术发展,促进专业领域如cad/cae/cam(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工程、计算机辅助制造)、bim(建筑信息模型)软件等设计工具推广应用。建立基本求解算法库、行业基础数据库和知识库,促进源代码资源开发共享,支持平台型软件企业开放核心工具、算法。支持设计产业“上云用数赋智”,打通数据接口,挖掘数据价值,培育智能创作、云端展示、交互媒体等新型业态。(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大数据局)
2.推动数字产业设计化。重视原始创新,以设计创新为先导,强化设计思维、美学理念在数字产业中的应用,推动专业设计企业或设计机构联合软件企业开发一批先进适用的模拟和仿真测试软件、行业应用软件,提高人机界面设计的友好性、易用性,打造新型基础共性软件平台和工业app,协同带动通用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以及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大数据局)
(五)引育设计人才
1.引进培育设计人才。绘制招商引才图谱,重点引进海内外一流设计人才和团队,支持企业面向全球引进高端设计人才,打造国际设计大师工作室。鼓励优秀设计人才来郑创新创业、设立设计机构。支持河南省工业设计研究院建设,以河南省工业设计研究院为依托举办设计师高级研修班、国际设计大师班等活动,组织企业管理者、科研人员、设计师开展专题培训,分层次推进设计人才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实施“十百千万”设计人才培育计划,引进培育10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大师、100名具有国内影响力的高端设计人才,5000名优秀设计师,30000名青年设计人才。(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
2.提升设计人才能力。加强设计学科与交叉学科建设,对标世界标准,建设一批一流设计类本科专业,打造一批一流综合设计学院、工业设计学院、设计商学院。积极发展设计专业研究生教育,增加在郑高校优势设计类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招生规模,建设高水平博士后流动站。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面向产业需求和未来发展,培育具有国际视野和意识的复合型、高水平设计人才。加强设计实训培训基地建设,鼓励各级工业设计中心、研究院及设计园区设立实训基地,支持行业组织、孵化器等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设计培训基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复合型、高素质设计人才。(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
3.健全人才激励政策。将设计人才纳入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范围,享受“郑聚英才计划”相关政策,健全薪酬福利、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制度。推动郑州设计人才职业技能鉴定和专业职称评审认定工作,将工业设计、创意设计等纳入职称评定评审体系,畅通设计专业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拓宽设计类高校、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加强政策保障,扩大设计人才供给。依托豫籍设计人才回归工程,促进外地豫籍设计人才返郑创业就业。(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发展改革委)
(六)营造设计生态
1.打造设计活动品牌。开展“设计郑州”品牌系列活动,打造“一周一赛一奖一会”设计活动品牌,创办“郑州设计周”,举办全市设计大赛,设立工业设计大奖,定期组织中国(郑州)设计双年展会。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市)、行业组织、头部企业举办行业设计赛事、成果展等特色活动。持续开展郑州设计师、设计大师及优秀设计作品评选工作。持续办好中国(郑州)产业转移大会(工业设计专场)、中部设计论坛等活动。开展设计引领型企业和设计驱动型品牌评选,发掘和推广“郑州设计100+”优秀成果,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提升设计内涵化、时尚化水平,助力郑州企业打造爆款新品。通过征集、评选以及定向设计开发、线下展销及体验平台等模式,打造“设计郑州”标志标识和“郑州礼物”品牌。(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发展改革委)
2.扩大开放合作交流。以中国(郑州)黄河文化月、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中国(郑州)世界传感器大会(智能网联汽车大赛)、“强网杯”等活动为载体,开展专项设计活动,加快国际设计资源对接,推动项目合作和人才交流。支持优秀设计企业在国外设立设计中心,选派优秀设计师出国培训。支持设计企业与国内外著名设计机构合作,提升企业的设计能力和竞争力。鼓励企业和设计机构参加全球文化创意时尚产业大会、世界工业设计大会、上海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世界建筑师大会等国际交流活动,展示“设计郑州”实力与形象。(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工信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城建局、市发展改革委)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推动
发挥“设计河南”先行区工作建设专班作用,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建立由市工信局牵头负责,市直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有关区县(市)具体推进的工作联动协作机制,加快推进“设计河南”先行区建设。建立设计产业统计制度,加强统计、监测和分析。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对“设计河南”先行区创建落实情况跟踪和督导。
(二)加强政策支持
研究制定支持设计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政策,统筹各部门专项资金,对企业培育、科技研发、平台建设、人才引育、交流合作、品牌打造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成立国有运营公司,专责推进“设计之都”申建。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设计企业提供综合金融产品和特色金融服务。鼓励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基金和社会资本投资设计企业,完善投资结构,加强投资结构稳定性。加强设计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力度。推进设计招投标制度改革,采用“评定分离”模式,提供公平竞争环境。鼓励有条件的设计企业上市融资。支持本地设计企业积极参与重点规划和重大工程的设计工作。
(三)加强氛围营造
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审慎监管服务、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设计企业打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依托“万人助万企”活动,开展设计理念进园区、进企业、进机关,做好典型案例、支持政策等推广落实。发挥设计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和中介组织的指导协调作用。表彰一批为“设计河南”先行区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设计师、企业和组织者。鼓励中小学校开设设计思维和创新意识启蒙教育,创建中小学“未来设计之星工作坊”。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设计郑州”宣传教育活动,普及设计理念,引导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设计郑州”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四)加强项目支持
强化项目引导,依靠一系列重大项目推动设计产业的突破性发展,加速构建设计生态系统。强化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重点建设工业设计研究院、工业设计中心、设计公共服务平台、中试基地等,把平台建设作为设计创新的核心引擎。强化设计区域规划项目建设,规划建设设计小镇、设计园区和创意街区,配套布局设计博物馆和设计公园等设施,进一步推广设计文化。强化设计品牌创建项目,积极开展设计品牌活动,创建郑州设计品牌,提高郑州设计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强化项目参与竞争,降低项目准入门槛,反对设置与业务能力无关的竞争条件,确保更多有潜力的企业能够参与项目竞争。强化项目管理,制定年度重点项目计划,明确责任分工,强化部门协调,确保项目按计划顺利推进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