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市自建设创新型县(市)以来,以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推进高质量发展为宗旨,强化“四个保障”,重点实施“六大工程”,建成了“一高地、两示范区”,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强化“四大保障”,夯实创新基础。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先后召开创新型县(市)建设工作推进会18次;二是强化环境保障,帮助291家企业解决技术、税费、资金、人才等“六难”问题;三是强化政策保障,设立3000万创新创业基金,建成2.2万平方米故里英才公寓;四是强化资金保障,市本级财政累计投入3.9亿元。
实施“六大工程”,落实建设任务。一是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围绕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立项61项科技项目,支持资金4934万元;实施知识产权提质增效计划,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7.1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本级财政科技支出从9513万元增至1.98亿元。
二是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工程。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倍增。高新技术企业由14家增至60家,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额9941万元;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围绕“三主三辅”产业规划,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22个,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占比增加33.46%,规上企业研发经费占比增加2.35%。
三是实施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工程。推进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与应用。累计建成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5家、都市生态农业示范园27个、农药经营主体安全追溯点85个、认证农产品“三品一标”161个;推进农村创新创业,实施智慧农业示范计划,建成“星创天地”11个,其中省级示范基地7000亩;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队员达到50人,促成15个乡镇签订服务协议76份,开展宣教活动1500次、培训9800人次,引进新品种47个,推广先进技术38项,指导创业项目172项,带动就业3000人。
四是实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7人、创新创业项目8个,支持资金1600万元;培育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落实“人才 项目”举措,促成46家企业与22所知名院所开展校企合作、人才交流项目68项,推动5所本地院校与12家企业共建高技能人才见习基地;建立赛会交流平台,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会,扶持了100个优秀创业项目,表彰企业家50名,先进个人、集体550个,引育各类人才200人,累计支持资金2500万元。
五是实施创新创业载体提质工程。打造创新创业基地。我们建成了4个省级创新密集区;提升创新创业载体质量,建成了35个创新创业载体,重点打造了4大综合体,入驻创新创业企业1000余家,实现销售收入24亿元,孵化高新技术企业21家、科技型企业79家。其中,中德产业园被评为全省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累计入驻企业427家,包含18个行业,其中高企13家、科技型企业20家、专精特新企业5家;园区销售总收入达20.5亿元、纳税2.5亿元,申报知识产权1009项。
六是实施科技创新及服务平台建设工程。打造创新平台,新增院士工作指导站1家、中原学者工作站1家、新型研发机构2家,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达73家;搭建科技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增技术服务机构15家、各类检测机构12家,技术合同交易额从9300万元增至5.74亿元。
打造创新高地,推动示范引领。一是发挥临空优势,打造产业创新高地。实施项目招引计划,打造了3000亩智能制造产业园,签约高端装备制造业项目18个,累计投资253.7亿元;实施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计划,引导企业攻克“卡脖子”技术,提升市场竞争力。
二是发挥创新优势,打造中部地区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重点打造四大科创平台,助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统筹布局科技研发平台,建成各级研发平台47个;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我市共拥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24家,三年转移转化成果224项,科技成果登记80项;创新科技金融支撑平台,组织银企对接13次,融资金额160亿元;搭建科技资源共享平台,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面向企业开放研发平台。特别是,中原工学院向大学科技园内70家企业开放49个省级以上研发平台,有效解决了科技创新资源“孤岛”问题。
三是发挥区域优势,打造中原现代农业示范区。建成新郑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占地7000亩,示范区面积6.24平方公里,辐射区延伸至河北、山西、山东、新疆等红枣种植基地,并在核心区依托红枣城建成了大枣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区等七大功能区。近年来,攻克红枣精深加工技术21项,引进新技术24项,开发新技术8项,推广红枣新品种7个,培育农民技术员1200余人。建成了1.5万平方米智能冻干车间,配套全自动生产线10条,日产能达42吨,年产值达3.8亿元。目前,园区培育规上企业48家,超亿元产值企业26家,省级龙头企业15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形成了红枣种植、研发检测、教育培训等五位一体的全产业链现代农业示范区。
下一步,新郑市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挖掘创新增长潜力,完善创新规则和制度环境,打破创新要素流动壁垒,深化创新交流合作,推动科技同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创新标杆,共享创新成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