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市以建设全国一流现代化临空名市为统揽,聚焦“1136”工作布局,围绕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不断完善政策,巩固优势、提升短板,持续推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一是建立组织架构。新郑市成立了新郑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2023年成立营商环境服务中心,为营商环境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先后出台《新郑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责任分工》《新郑市营商环境评价实施方案》《新郑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点》(2019年-2023年)《新郑市营商环境评价整改提升工作方案》(2020年-2022年)等,进一步明确营商环境年度工作重点,细化责任分工,同时建立营商环境工作考核激励机制,将营商环境建设纳入市年度综合考评,切实推进我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三是强化以评促改。深入开展河南省营商环境综合评价以评促改工作,针对每年省营商环境评价报告中的短板问题,制定整改提升方案,在服务成效、群众综合服务满意度等方面着重发力,企业满意度排名由全省37名升至第7名。
深化改革创新,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新郑市以“一网通办、一件事一次办”等改革为牵引,递进式推进简政放权。一是优化便民服务。实现“马上办”1861项,跨部门“一件事”事项93个,免证办事项671个,政务服务自助终端实现乡镇和社区全覆盖。打造企业开办专区和4家金融机构服务专区,实现企业开办零跑腿、零费用、一日办结,今年以来新培育各类市场主体3.3万家,总量达到14.4万家,位居全省县市首位。二是提升数据共享。实现申请人身份证、营业执照、不动产产权证明“免提交”。推出农村房屋不动产确权登记电子签名,商品房和棚改安置房实现“交房即发证”,存量房“带押过户”。常态化推行跨省远程异地评标,与全国166个城市合作,跨域远程异地评标项目410宗,涉及金额190.8亿元。“新潢合作”打造了“审批在潢川、交易在新郑、监督在线上”的新型合作模式。三是精简审批事项。推出水气暖报装“101”服务模式、“不动产 水气暖过户”线上联办。推行“标准地”出让、“开工手续”双承诺机制,助力企业“拿地即开工”。创新“验登合一”,实现“验收即发证”。开发建设“莲鹤”金融超市,减轻企业资金压力2.37亿元,有效激发了企业参与新郑市竞争的活力。
夯实要素保障,助力市场高质量发展。新郑市聚焦政策、法治、人才三大市场发展重要因素,着力打造惠企纾困、公平透明、智力支持的市场发展环境。一是强化政策落地。构建“常态化宣传 重要节点专题宣传”的引导机制,举办各类政策宣讲12场、银企对接19场;大力推广“信易贷”,平台入驻中小企业和个人3.09万家,完善“亲清在线”平台,围绕加快项目建设、四上企业入库等多方面,在郑州市亲清在线平台共发布新郑市惠企政策78条。二是强化法治保障。建立民商事案件“多元调解 速裁”工作模式,化解涉纷近2600件;开通“涉企纠纷绿色通道”,涉企案件立案平均用时0.5天,民商事案件案均办理天数缩短到23.85天。积极推动电子化办案,网上立案率达到100%,执行网上立案率达到100%。三是强化人才服务。打造青年人才友好型城市,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开展人才购房补贴、乡贤人才观摩交流活动,深入推进政企学研深度融合,促成15家企业与22所高校开展项目合作。从驻地高校选拔28名教授、博士到产业重镇和重点经济部门挂职,为新郑市高质量发展倾囊相助。
聚焦政企沟通,强化科学精准服务。新郑市党员干部深入一线、深入企业,通过万人助万企、监督举报、执纪问责,构建政商亲清关系,提升公众监督。一是大力开展入企助企。各级助企干部包联944家重点企业(项目),累计办结销号问题1306条;开展“恳谈日”活动5次,累计组织23家企业、11所高校参加座谈会,共梳理汇总问题诉求44个,其中15项已办结,29项正在有序推进。二是建立政企沟通新机制。成立企业服务中心,积极开展企业家恳谈会、走访调研、常态座谈等活动,率先搭建了企业线上“一键诉求”服务平台,通过中心快速响应、部门联动解决等措施,及时将事项办结情况反馈至企业,实现土地、资金、用工等8类企业诉求“手机端一键提交、全流程闭环管理”,完成1051家“四上”企业信息录入,办结投诉39条。三是大力开展公众监督。设立“有诉即办”专区,开辟民营企业信访举报“绿色通道”,公布优化营商环境监督举报电话,积极受理河南省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平台案件,共受理投诉14件。聘请人大代表、企业代表、媒体代表等30名监督员持“新郑市营商环境特邀监督员证”开展监督工作,健全投诉监督机制。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营造有利于产业集聚的市场环境、营造适应产业需求的要素环境、营造促进产业生态优化的政务环境、营造护航高质量发展的法治环境等“四大”营商环境,继续加强创新改革、提升服务水平,坚持问题导向、补短板锻长板,着力打造营商环境新郑品牌,厚植企业发展沃土,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