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水区紧紧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坚持创新驱动、数字赋能,以引导企业创新升级为重点,培树企业形象、破解创业瓶颈、壮大企业规模,引导转型升级、促进企业成长,持续不懈推进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动能转换。
高点谋划,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立足区情,大力实施换道领跑战略,力争催生新动能,塑造新优势,推动新兴产业抢滩占先、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传统产业高位嫁接。一是聚焦软件信息,推动以网络安全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目前金水区已聚集信大捷安、山谷网安、河南众诚等近40家省内网络安全龙头骨干企业和安天信息、珠海高凌等10余家国内网络安全企业区域总部,形成了“安全芯片 安全软件 安全终端 安全平台 安全服务”的网络安全产业链条。在安全芯片、安全软件、安全终端、安全平台等领域都位于全省乃至全国领先,年产值突破百亿,被授予省、市信息安全产业基地,国家网络安全创新应用先进示范区,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等称号,目前正在争创中国软件产业名园和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二是敏锐捕捉产业发展和技术变革趋势,大胆开辟发展新赛道新领域。抓住郑州市创建元宇宙应用示范城市和郑汴洛濮氢能走廊建设机遇,在全市开建首个元宇宙产业园,首个正式营运加氢站,并以“全国首创”低压快速稳定供氢速率技术为突破,以加氢站建设为抓手,以氢燃料电池、氢电储电研发生产建设基地为依托,推动氢能“研、制、储、运、销”产业链一体化布局。挖掘优质招商线索31条,同比增长106%。三是坚持数字赋能,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融合发展。聚焦产业数字化,实施数字核心产业加速行动,推动数字核心产业链式发展,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赋能实体经济焕发新光彩,涌现出中钢网、uu跑腿、锅圈食汇等一批新经济主体,数字经济的规模和能级不断提升。
高标要求,加快“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主体培育。一是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程。“专精特新”是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优势的中小企业,金水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实施“四个一”(即围绕一条产业链,组建一支专家队伍,打造一套服务体系,出台一套扶持政策),推进创新型中小企业树标引领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倍增工程。目前,全区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7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353家。郑州市“专精特新”新势力评选中,我区两家企业上榜,分别是天筑科技获评最具“创新力”专精特新企业、中钢网获评最具“品牌影响力”专精特新企业,为我区专精特新企业队伍再添殊荣。中钢网等2家企业入选河南省5g应用场景示范项目,蓝博电子等8项产品获批2023年河南省首版次软件产品,中科九洲等4家企业获批2023年河南省大数据产业优秀标杆等荣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实力不断增强。二是实施科技创新提升工程。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扶持和鼓励各类企业加大投入,不断提高科研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建设完善企业创新体系,全面提升我区企业创新能力,目前全区拥有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0家;全区新增上云企业874家,上云企业总数达11685家,总量位居全市第一;帮助众诚科技等4家企业成功认定为郑州市先进制造业产业链“链主”企业,总量市内六区第一;兵峰电子等154家企业入选郑州市“三高”企业培育库,全区总量达646家,占全市16%,市内六区第一,全市第二。
高位推进,全力打造创新创业服务新生态。一是坚持做到以上率先。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带头走访企业,并将每月5日、25日定为“上门走访企业日”和“企业家恳谈日”活动,建立起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提升问题解决时效。“万人助万企”征集问题解决率达到99%,满意率100%。二是强化载体建设。提升人才专业水平,助力小微企业园建设,围绕“1 n x”产业扶持政策,加快培育创新生态链、产业生态圈、经济新体系,招引科技型高端人才,为企业开展技改创新、打造高端型小微企业园提供智力支撑,进一步提升完善园区在企业培育、运营管理、数字化转型、安全生产等方面能力。目前河南杨金科技产业园和聚方科技园已被评为郑州市三星小微企业园,新科技市场产业园被评为郑州市一星小微企业园。三是坚持服务导向。秉着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大局理念,多措并举,全方位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基地建设稳定推动。目前全区共有各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10家,各级中小企业服务平台50个,其中,国家级平台5个,省级平台18个,市级平台27个,示范平台数量全市第一。服务活动开展形式丰富、实效突出。目前我区省级以上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服务企业个数42030家;18个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产品入选2023年河南省“一起益企”公益服务产品,入选产品数量全省第一。
下一步,金水区将持续深化“万人助万企”活动,推动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抓链条聚能,以产业链为重点,强化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导向,全力推进产业链现代化,不断开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