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都市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大型报道之
现代产业支撑都市区坚实前行,多措并举保郑州工业步履铿锵
2012年工业经济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全市工业经济结构和规模都出现了重大变化,工业增加值在全国排名持续攀升,主导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升,工业结构更为优化、工业总规模大幅增长。
夺目数据显现代产业蓬勃发展
工业规模总量大幅增长。记者从市工信委获悉,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093.96亿元,同比增长11.2%;其中,12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301.9亿元,同比增长12.4%,当月增速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27个省会城市均排名第3位。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2月份为7.1%,1~3月份为9.5%,1~4月份为9.8%,1~6月份为10%,1~7月份为10.1%,1~8月份为9.8%,1~9月份为10.6%,1~10月份为10.9%,1~11月份为11%,1~12月份11.2%,总体上呈现出基本平稳、小幅波动、不断回升的运行态势。
工业结构显著优化,战略性产业比重首超高耗能产业。三年来,郑州市围绕产业转移、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做“加法”,立足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做“减法”,依靠科技创新添动力、增活力,工业结构发生了突出变化。2014年,全市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及医药四大战略性产业完成增加值1447.3亿元,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47%,比2013年的43.9%提高了3.1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产业比重降低到42%,比2013年的44.8%下降了2.8个百分点。全市战略性产业比重首次超过高耗能产业比重,标志着我市产业结构调整迈上新台阶,具有里程碑意义。
工业总量实现新跨越。2014年,全市工业总产值1.45万亿元,居中部六省省会首位,超出第二位的武汉700亿元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5万亿元,超出第二位的武汉1773亿元。
增速排名实现新赶超。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1.2%,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居第9位,较2013年前移8位;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居第10位,较2013年前移10位。
主导产业支撑有力,七大主导产业贡献率达80%以上。2014年,全市36个主要工业行业大类中有32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增长,行业增长面88.9%。其中,七大主导产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55.3亿元,同比增长13.2%,高于全市平均增速2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81.9%,拉动全市工业增长9.2个百分点。
工业招商取得新成果。成功举办了2014年郑州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转移对接洽谈活动、千亿级家居产业转移洽谈暨集中签约活动和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2014年全市共签约工业项目182个,签约总额1850亿元,为工业项目建设蓄足了后劲。
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2014年,全市新开工工业项目126个,开工率达126%;新竣工工业项目122个,竣工率达122%。其中,七大主导产业项目比重占95%以上,投资结构明显优化,为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企业实力显著增强,超1000亿元、超2000亿元企业实现零的突破。三年来,郑州市相继实现了超1000亿元、超2000亿元企业零的突破,超500亿元、300亿元企业相继涌现。
两化融合持续推进,成功入选国家相关试点城市。三年来,郑州市加快推进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建设,顺利通过了国家“两化”融合试验区验收,圆满完成郑汴电信同城,成功入选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城市和首批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全市两化融合指数达到73,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克难攻坚稳增长。市工信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郑州都市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为确保现代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新的突破和发展,郑州市强化运行监测,效果显著。
据介绍,我市研究开发了郑州市工信系统信息服务管理平台,建立市县两级重点工业企业监测制度,加强对全市200户重点企业监测,实行旬报制度,实施动态调控。2013年和2014年,连续在全市集中开展 “工业经济稳增长调结构百日攻坚行动”,取得了预期效果。
多措并举调结构。一是明确主导产业定位。科学确立了汽车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及医药、铝及铝精深加工、现代食品制造、家居和品牌服装制造全市七大工业主导产业,解决了长期以来全市工业主导产业不清的突出问题。二是优化布局结构。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2012年以来,全市新创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0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3个,市级6个。加快三环内工业企业外迁,积极优化主城区工业布局,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三环内工业企业外迁的指导意见》,11家三环内工业企业完成外迁。三是加强规划引导。制定出台了《郑州市电子信息产业提升规划(2014—2020年)》等6个重点产业及集群发展规划。研究制定了郑州市新能源汽车充换电基础设施布局规划、家居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规划等发展规划。四是加快主导产业发展。加快汽车及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两大战略支撑产业做大做强,着力培育新材料和生物及医药产业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铝及铝精深加工业、现代食品制造业、家居和品牌服装制造业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积极谋划3d打印、电梯、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业态。
培内扶优强主体。一是着力培育战略性企业。研究制定“一企一策”专案,完善领导分包机制,成立了23个推进小组,每周至少与企业沟通协调一次。建立企业问题台账,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难题。二是加强双百企业培育。确定了全市100户规模优势企业、100户高成长企业和100户行业强企业,进行重点支持,同时,指导各县(市)区做好“双百”企业的培育工作。三是扶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积极落实中小企业相关扶持政策,着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突出问题,2012年以来,全市中小型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
两化融合求提升。一是推进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深入实施《郑州市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和《关于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意见》,探索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有效路径。2013年5月,郑州国家级试验区圆满通过了工信部验收组的验收,得到了验收组的高度评价。同时,实施“两化融合”示范工程,共认定市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50家。二是加快信息消费城市建设。加快宽带郑州建设,截至2013年底,市区光缆覆盖率已达100%,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光缆、宽带,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7万余公里。2014年,全市信息消费规模达到360亿元,同比增长25%以上,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节能降耗促转型。开展能效对标达标活动,大力推动节能技术改造,组织节能产品认定,三年来共认定省级节能产品43个。加大节能监察力度,共提出合理化建议551条(项),立案91起。